山水畫表現的是人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,總結出自然和生活是一切生命的源頭,是靈感的來源,繪畫主體只有長期陶醉在自然之中,受大自然勃勃生機的鼓舞,才能不斷有新發展,新感受,新創造,才有機會參悟自然的規律,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,才能創作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感動心靈的優秀作品。反之,山水畫的創作一但脫離了客觀現實,勢必要變得僵化、空洞,走向形式主義的道路,衰敗之勢則在所難免。

山水國畫名家郭公達作品欣賞
從南朝宗炳、王微的“身所盤桓,目所綢繆”到五代荊浩的“制度時因,搜妙創真”,直至宋代郭熙的“莫大于飽游沃看”,雖每隨時代的變遷而發展變化,但無一例外的畫家都是從生活中去積累素材,采擷山川萬物的靈氣和生機,獲得了美好的形象、意境,錘煉了繪畫的表現語言,培養了新的藝術感受力。

可以說,畫家以“山林之戀”來傳遞亙古不變的文化精神,以筆墨的傳承方式表明在解讀傳統中確立當代藝術的精神內涵;在與傳統精魂的對話中,給“山林之戀”一個深厚寬廣的文化背景,以自我生命體驗,接續中國藝術的血脈。
與眾不同的是,郭公達山水畫最初和基本的文化意義是將“山林之戀”與“山水精神”置于自覺的“人文”層面上,賦予其以文化內涵。畫家的藝術風格、筆墨方式乃至樣式選擇,在審美和文化的雙重意義上,達到了較高的境界,在深層次上將人的精神空間對象化。他對“山林之間”的投入,成為對“山水精神”的勘探。他所作的不是一般的景觀性山水,而是在感性與知性的雙重作用下,抒發審美的人文意義。
提到郭公達,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的傳統基礎和藝術功力。就這兩點來說,在當今的中國畫壇上,的確為數不多,但這只是他的一個方面,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,在于藝術的探索與創新。山水畫作為一門藝術,尤如我們生活本身一樣,變化莫測,但又如大自然的存在一樣,是按照其本身的發展規律,變化發展的。
郭公達,1931年生,安徽蕭縣人。1961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(現中國美術學院)中國畫系,同年月任教于安徽藝術學院(現為安徽大學藝術學院),1987年被評為教授、國家一級美術師。曾任安徽省美協名譽主席、安徽省政協社常務副社長、黃山畫會副會長,中國美協會員、一級美術師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。
郭公達作品購買微信:13855768847